以想表达的情绪为基础来设计作品
任何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创作缘由和灵感,不论是文学、绘画、摄影等等,它们或许传达了作者对某种现象的态度,或许表现了作者的某种创作哲学以及对作品题材的思考,也有可能是一些商单。相信您有被某些作品的情绪所感染冲击到的经历。您可以结合自己的这些经历,在创作时思考,我的虚拟摄影作品,最希望观众感受到的是哪种情绪?是希望让观众也对眼前的美景赞叹,亦或者分享自己对美的理解?等等。
那么,让我们回到标题。“以想表达的情绪为基础来设计作品”,我以“友情”为例来作为主题,我该采用什么样的题材、构图、颜色表现,才能让观众觉得自己被友情的力量冲击到了呢?如果您没有头绪的话,试着回想过往让您感到震撼的同类作品,先从模仿开始,观察画面表现,边做边反思。
如果您觉得上面的话有点过于抽象了,我下面将会向您介绍印象派的创作哲学,以及其对画面表现、题材选择的影响。
情绪与创作
在印象派之前,普遍流行的是学院派古典主义绘画。话不多说,上图就明白是什么风格:
《春天》,Pierre Auguste Cot,1873
学院派在印象派出现之前,已经发展并流行了两百多年,可以说是当时的“正统美术”。您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学院派对人物肌理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入微且符合生理构造的,同时注重细腻、真实的光影变化。学院派对画作细节的把控是非常可怕的。以及,学院派的画面题材通常是理想化的人物与场景,或者某一个古代宗教、神话中的故事。
五处高光,仔细观察,颜色各不相同。
在这个时候,有一群画家不想再这么继续下去了。他们放弃了学院派局限在这些神圣、宗教、历史之中的题材,转而更加关注户外写生或者日常生活场景,画一些画家亲身感受、看到的事情。如果说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使得画作中出现了温暖的人性,将思考转向了人之美的话,那么印象派则更像是把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从普世人类细化到画家个人——希望画家能够关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敢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倾诉自己最真实最直接的创作想法。
《草地上的午餐》,Edouard Manet,1863
裸女没有学院派那种神圣美好的质感;场景也是很日常的三个人在野餐;对光影细节的描绘也是相对粗糙的。
《撑阳伞的女人》,Claude Monet,1875
《撑阳伞的女人》是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莫奈的创作观点之一是,用画笔记录下眼睛感受到的颜色——最直接、最细节、最真实的颜色,而非我们固有印象中认为“水就应该是蓝的,草垛就应该是黄的,睡莲就该是绿的”。您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季节、周围环境、天气以及一天中太阳的不同角度,哪怕是同一个景物,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颜色。
为了记录下这如照片般瞬间的色彩感受,莫奈通常以特别快速的笔触、大面积涂抹色彩的方式来进行作画。所以,您可以看到印象派的画作与上面学院派对细节的极致刻画的风格不同,转而追求朦胧美与整体画面大关系的塑造。
所以,印象派划时代的探索,给我们带来的哲学思考是,哪怕不像学院派那样对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光照都细细雕琢,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画面整体大关系的塑造,用最日常、最真实的题材,表达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做出一个好的作品。
如果您对上述内容感兴趣,可以更深入了解《西方现代美术史》相关知识。
No comments to display
No comments to display